關鍵詞 |
靠譜校園名人雕塑,校園名人雕塑品質優(yōu)良,牢固校園名人雕塑,校園名人雕塑品質優(yōu)良 |
面向地區(qū) |
全國 |
校園雕塑與所有的校園物質景觀一樣,積淀著歷史、傳統(tǒng)、文化和社會的價值,蘊含有的潛在教育意義。校園雕塑通過被解讀,不僅使學生掌握一定群體的環(huán)境知覺,同時從雕塑作品中領會特定文化的設計思想、態(tài)度、情感和價值觀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。
周恩來(1898年3月5日-1976年1月8日) ,字翔宇,曾用名飛飛、伍豪、少山、冠生等[1],原籍浙江紹興,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蘇淮安。1921年加入中國,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,偉大的無產革命家、政治家、軍事家、外交家,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,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(chuàng)建人之一,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,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
李時珍(1518年7月3日-1593年),字東璧,晚年自號瀕湖山人,湖廣黃州府蘄州(今湖北省蘄春縣)人,明代醫(yī)藥學家。與“醫(yī)圣”萬密齋齊名,古有“萬密齋的方,李時珍的藥”之說。[1]后為楚王府奉祠正、太醫(yī)院判,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“文林郎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