私下交易釉里紅,轉心瓶
釉里紅是傳統(tǒng)瓷器釉下彩裝飾手法,早創(chuàng)燒于元代,元末明初為時期。明洪武釉里紅瓷器紋飾以植物題材為主,品類繁多,內容新穎,遠超元代。這件菊花紋盤造型正經優(yōu)美,典雅大方。盤心為主題紋飾,內繪折枝扁菊四朵,盤心與內壁轉折處繪兩兩對稱的花卉圖案,裝飾繁縟,勾繪嫻熟。菊花紋飾結構繁密,線條流通,一氣呵成。胎質堅細,釉層滋潤,釉面發(fā)色鮮艷,體現了明初釉里紅瓷器的燒制成就,在品種、數目均希罕的明初釉里紅器中堪稱珍品。
轉心瓶”,因在鏤空的瓶內套裝一個可以旋轉的內瓶而得名。“轉心瓶”又稱為“旋轉瓶”、“套環(huán)瓶”,盛行于清乾隆時期的瓶式之一。轉心瓶工藝重大,喇叭口、內瓶、外瓶、底座分體燒制。外瓶與內瓶品種差異,外瓶為仿哥釉、內瓶則是粉彩,窯溫差異,增添燒造難度。外瓶為四方“琮式”,哥釉肥潤,釉面亮澤,開片勻稱而形狀紛歧,金絲“蟹爪”,繼續(xù)了宋代哥窯器皿的特征,同時又有清代瓷器釉面致密、胎體堅實的特點。瓶中央鏤空花,得以窺見內瓶紋飾,猶如中式園林修建,透過窗戶窺得一二,隱約蘊藉之美再現。瓶口作喇叭形,口沿描金,外壁胭脂紅軋道、洋彩花卉紋、變體蓮花紋飾,繪制細膩具有乾隆遺風。內膽白地上繪制的紋飾,隨著轉動瓶心,從外可窺見內部“動畫”般的圖案,十分趣致。由于轉心瓶工藝重大,燒造難度,不僅要求內外瓶的設計尺寸要適度,同時瓶體各部分若有毫厘之差就會前功盡棄,“轉心瓶”的制作充實體現出其的工藝水平。乃昔人團結陳設、鑒賞的珍貴瓷器。轉心瓶始于乾隆時期,清代乾隆時期是中國制瓷武藝的時期,邵蟄民撰《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》記:“清瓷至乾隆而極盛,器式之多亦莫與倫比”。
查看全部介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