仿品胎體過重或過輕
仿品因為時代用料的不同,與真品所用的胎料更加是不同,所以,在這一方面,跟真品是不可能相同的,現(xiàn)代的造假古瓷作偽者,都是用計算機等高科技手段進行分析真品的胎、釉的成分、配方,以及模擬古瓷的燒成窯爐氣氛,乃至仿造古代窯爐等,所仿的古瓷器在胎、釉的手感,外觀上幾乎可以亂真,不易辨別真?zhèn)?,但是,我們還是可以從重量這一方面去突破,還有一點就是,清中期以前的瓷器,由于瓷土的原因,非常掂手,也就是重量比較大,而清中期以后包括現(xiàn)代的新瓷,胎質都是比較疏松,有的胎雖然厚,但是拿在手里缺失輕飄飄的。
根據(jù)造型、紋飾及釉色的基本特征,要求鑒定者熟悉陶瓷史,尤其是博物館展出的藏品及其所出的各種圖錄,是學習陶瓷史的基本教材。近年興起收藏熱,各種收藏類書刊亦應運而生。但其中有不少書刊商業(yè)味過濃,又非工作者所編,謬誤連篇,誤導讀者,害人非淺。故讀者在選擇參考書時,一定要慎重。為讓初學者少走彎路,我推薦幾本較好的書如下:
《中國陶瓷史》: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,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版。該書由全國文博考古、陶瓷科學、工藝美術等方面的學者進行了多次討論,合作編寫而成。內容充實,材料豐富。盡管該書仍有不足之處,有待進一步修訂,但該書確實是一部代表當代研究古代陶瓷高學術水平的之作,是研究中國古代陶瓷史的之書。
《明清瓷器鑒定》:耿寶昌著,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。此書是耿寶昌先生1981年5月在南京陶瓷鑒定學習班上的講稿,幾經(jīng)修訂補充后正式出版。耿寶昌先生畢生從事古陶瓷研究工作,積累數(shù)十年經(jīng)驗,辨別真?zhèn)?,頗有到之處。該書對景德鎮(zhèn)窯明清瓷器造型分析十分詳盡,頗有參考價值。
《中國出土瓷器全集》:科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,該圖錄共16卷,收集全國出土商周至清代瓷器4000余件,每件器物均有出土情況說明,其斷代在學術界有不同觀點者也加以注明。該書是目前國內出版的完備的一套全國出土古代瓷器的圖錄,學術性頗高,是鑒定瓷器的重要參考書目。
上述這些仿古陶瓷多是應宮廷需要而燒制的官窯產(chǎn)品,工藝規(guī)整、質量精良,在仿古過程中還有不少創(chuàng)新。鑒定這類瓷器要把握兩個標準:一是被仿時代陶瓷的特征;二是仿制時代陶瓷的特征。只要把握這兩條原則,反復比較,自可識其真?zhèn)?。如宮中舊藏成化蓋罐,其蓋多為雍正仿配的,二者外觀近似,但雍正仿品釉色略偏青,成化則釉質滋潤,仔細觀察就會看到二者的微小差別。
打磨。具體方法是使用工具在陶瓷表面反復磨擦,使其失去光澤,仿佛是舊的一樣。常用的工具有獸皮和葫蘆果實的外殼。這種方法因反復磨擦,即使表面很平滑,但也會在胎釉上留下磨擦痕跡。如果用放大鏡仔細觀察,這些磨擦痕跡會暴露得一清二楚。當代打磨有使用機器配以木炭或細砂,像炒栗子一樣打磨的,磨擦痕十分均勻,不易看出,須仔細觀察。
浸。為了模仿文物在墓中埋了多年而形成的土銹,作偽者常采用將陶瓷在泥土中浸埋的方法,使其產(chǎn)生與出土文物類似的效果。鑒定這類偽品的方法是仔細觀察其土銹。如仿造的唐三彩很多,其造型多為大件的俑和馬,用土浸方法作偽的也很多。但墓中出土的真物,其土銹呈粉狀往下掉,假的則整塊地往下掉。而且真者其土銹較為牢固,不易碰掉;假的則一碰即掉。當代有些作偽者使用現(xiàn)代化化學粘合劑(如乳膠等)粘土銹,表面很像,但用刀具一刮,便知真?zhèn)巍?br/>
化學藥品浸蝕。將新仿的陶瓷放入酸性或堿性的帶有腐蝕性的化學藥品中浸蝕,也會獲得作舊的效果。鑒定這類偽品的要領是仔細觀察其表面的顏色,因為用這種方法浸蝕后,陶瓷表面光澤雖然減退了,但顯得十分呆板,與傳世品終有一定差距。如果將陶瓷放入糞便之中浸蝕,可得到與傳世品極為類似的效果,單用肉眼很難區(qū)別真?zhèn)?。不過鑒定這類偽品也不難,只要將其放入沸水中,便可嗅出糞便的腥臊味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