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說,不想去上學了。先想想這幾天有什么事情,再和孩子聊一下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什么問題了,需要幫助的,我會提供幫助支持,需要開導的,就把自己小時候經(jīng)歷的相似事情跟他分享。先明白是什么事引起的,再讓他把感受情緒說出來,一起打敗情緒小怪獸,而不是漠不關心,或是指責不該有這樣的想法情緒,而是讓他以健康的方式發(fā)泄出來。再想一想有什么辦法去解決這些困難問題。讓他有信心有熱情地投入到學校的氛圍中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,把看問題的角度換換,也許就是另一種心境。
讀幼兒園的時候,偶爾鬧情緒賴皮不去。強迫硬逼著去,反而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。通常會問清楚為什么不去的原因,如果真的是身體不舒服就答應不去。如果鬧脾氣,就讓脾氣發(fā)泄出來,然后仍舊送去學校。
手機帶來的便利和好處都很直觀,以至于一些人忽視了手機帶來的危害。有些人看似是在玩手機、玩電腦,實際上是被手機和電腦控制了,根本停不下來,什么事都不如玩手機、玩電腦重要。長時間玩手機影響視力、睡眠、精神狀態(tài),影響學生的學習。
忌諱的,就是家長的攀比心理,把社會上的那套不正之風帶到孩子的學習中,不是真心實意地為孩子著想,學習成了家長炫耀自己的資本,成績好了,就一好百好,就人面威風,孩子成績稍有差池,就大動肝火,諷刺挖苦無所不能,處于弱勢的孩子呢,只能忍氣吞聲,或逆來順受,或變相抗拒,結(jié)果呢?有的孩子變成了應聲蟲,沒有一點自己的主見;有的孩子我行我素,逆反心理加重,聽不進一點意見;更有甚者,有的孩子厭學,以致厭世。前車之鑒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。其實學習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,并不是全部,作為家長所能給予孩子的,那就是足足的自信,無論任何時候,也不管什么場合,孩子都有“我能行”的決心,一個言敗的人是沒有什么不能克服的,一個充滿自信的人是不會不成功的。
作為家長,與其在埋怨、責備中把家庭氣氛搞的恐怖不適,倒不如坐下來,仔細分析孩子的問題所在,因“子”施教。,從理解、關注、鼓勵等方面入手,引導孩子建立良好情緒、主動與別人交往、進行自我肯定,減輕孩子內(nèi)心的不適,讓孩子學習的狀態(tài)自然、輕松,引導注意力正常表現(xiàn)。
在學習這件事上,不承認“十個指頭不一樣長不行”,對于有的孩子來說,鑒于自身成長因素,發(fā)育是不一樣的,有的動覺器官發(fā)育緩慢,有的視覺器官發(fā)育緩慢,有的思維能力發(fā)育遲緩,有的是出生因素,據(jù)有關方面統(tǒng)計,我國大中城市剖腹產(chǎn)比率高達43%,加上未統(tǒng)計的,估計在50%以上。剖腹產(chǎn)的后果是,兒童的小腦發(fā)育滯后,小腦主要是負責身體運動協(xié)調(diào)性的。所以,剖腹產(chǎn)的兒童“五覺”協(xié)調(diào)性較差,注意力存在問題。另外還表現(xiàn)為飲食與玩學具的次科學性。比如食品中的人工添加物容易引起兒童多動、情緒敏感等問題,再如鉛中毒會引起兒童煩躁、攻擊、遲鈍動作失調(diào)等多種問題,但是,國內(nèi)鉛筆的鉛含量是國際標準的4倍,國內(nèi)圖書彩色封面的鉛含量是國際標準的13倍,這些產(chǎn)品只能歸為次科學產(chǎn)品。兒童長期使用這些次科學性物品,會造成代謝紊亂、大腦皮層活動失去平衡等多種問題。再有就是教養(yǎng)方式不當,習慣較差,諸如參加一些“拔苗助長”式的培訓,對孩子過高的期待,家庭氛圍緊張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