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品別名 |
佛像 |
面向地區(qū) |
全國 |
也稱觀自在菩薩,觀音菩薩是“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”的簡稱。又作南無觀世音、師子無畏音、大慈柔軟音、大梵清凈音、大光普照音、 天人丈夫音、能施眾生樂、濟度生死岸等。
這幅長達(dá)二十五米的「連環(huán)畫」,內(nèi)容包括從摩耶夫人夜夢菩薩乘白象在音樂聲中自天而降,因此「受孕」起,到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舍家苦修止。令人感興趣的是,這幅畫上的人物服裝打扮都是漢、普風(fēng)格,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被畫成了中國皇帝的模樣。
他的母親摩耶夫人穿上了漢、晉時后妃的服裝,釋迦牟尼回宮時所乘的蛟龍車,就是按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畫的《洛神賦圖》中的云車臨摹的。這說明,釋迦牟尼的像,只是佛教信徒們和民間雕塑家、畫家們心目中的佛的形象,他們是按照自己的想像進(jìn)行描繪和塑造的。同時,由于制作的年代、地區(qū)不同,制作者的需求、素養(yǎng)各異,同樣的一尊佛或一尊菩薩,卻有許多不同的形象,這就是佛、菩薩有所謂千萬「化身」的來歷。
北魏孝文帝的這些漢化措施,從這一時代塑造的佛、菩薩身上所穿的短衫長裙服裝上也得到了反映。為了利用佛教來保知北魏這塊「莊嚴(yán)國土」的「國運長久」,北魏的許多代皇全力弘興佛教,廣造寺塔,賜予僧侶以各種特權(quán)。但是,北魏的國運并沒有因為廣造佛像而「世代相傳」下去。公元五五七年,北魏分裂為東魏、西魏,接著就被北齊和北周消滅了。到了唐代,洛陽龍門營造佛像的活動達(dá)到了高潮。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像便是代表作。佛像高達(dá)一七.一四米,頭高四米,耳長一.九米。
頭部圓滿而秀麗,既有男性的莊嚴(yán),又略帶女性的慈和。這已不像普渡眾生的佛教偶像,而是大唐帝王的化身。武則天為了替自己歌功頌德,廣造寺廟佛像。主持營造工程的和尚以佛像美化武則天。當(dāng)佛教傳到中國漢民族地區(qū)后,漢文化的傳統(tǒng)觀念也通過佛像制作者的雕塑反映在佛像的容貌和服飾上,因此在漢地的寺廟中出現(xiàn)了眾多的豐頰廣頤、兩耳垂肩、雙手過膝的「福相」的佛和菩薩塑像。
這些羅漢圖,不論是降龍還是伏虎,也不論是與莽蛇同穴還是與虎豹為鄰,都表現(xiàn)出佛教由無相、無念、無住以及眾生平等觀念而轉(zhuǎn)化為慈悲、安祥的親和力。羅漢像外貌也許丑陋怪異,但卻不乏慈悲與肅穆的內(nèi)在美,體現(xiàn)出戒、定、慧三個方面神力。
———— 認(rèn)證資質(zhì) ————